加入今日新聞好友

熱門文章

clip_image001

研究癌症 30年的專家:「癌細胞是殺不死的」

日前,海外中文媒體轉載了 病理專家 紀小龍刊登在《燃燈雜誌》的一篇文章。

因為每天幹的活,都是給醫院裡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,

所以 紀小龍 在醫學界被喻為「醫生的醫生」。

紀小龍說,他們用一台可以放大一千倍顯微鏡,

看病人身體裡的細胞變成什麼樣子,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。

癌細胞是殺不死的

紀小龍在文中介紹,他對癌症的興趣,

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,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。

他認為,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研究癌症,總能弄出名堂來吧!

1978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,他就直奔著癌症去了。

結果搞了半天,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!

每個新方法一出來,他就去鼓搗一陣,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。

他感覺最悲慘的就是: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,

已經全身轉移、擴散了,他還不明白,還想回去上學。

他去查房的時候,這個小朋友就問:

「爺爺,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?」

「我怎麼回答?我如實告訴他?

面對這麼幼小的一個生命,我怎麼能說得出來?

我如果隱瞞,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,

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,我再去看他,他還能信任我嗎?」

紀小龍說,中晚期的時候,

你去治療癌細胞,想把癌細胞殺死,

這個思路是錯的。癌細胞是殺不死的!

clip_image002

不要指望通過醫學的辦法,來解決癌症問題。

他打了個比方:任何癌症,

就像一個種子,人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。

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,長大不長大,

完全取決於土壤,而不是取決於種子。

種子再好,土壤不適合,它決不會長出來。

怎麼改善這個土壤?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。

提倡健康體檢

紀小龍說,

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,問題是怎麼發現。

clip_image003

圖片來源

他指出,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、早期治療。

「如果是晚期,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,

減輕痛苦,延長生命。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,因為沒有用。」

他舉例說,傅彪最後也到他那裡去看病,是肝癌。

肝癌多數都經歷了乙肝、丙肝,

然後是肝硬化,第三步到肝癌。

細胞變成癌要5到10年!

肝臟受到攻擊,1個變2個、2個變4個,

像小芽冒出來一樣,然後一點一點長大。

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,它決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!

只要提前治,在兩三公分以前,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。

他說,像傅彪這樣的案例,如果提前診治,

不是老說工作忙,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。

但是傅彪找到他的時候,已經沒辦法控制了。

傅彪的肝臟切下來,

他看到太晚了,不可能再活下去。

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,在肝臟裡鋪天蓋地到處都是。

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。

紀小龍解釋道:癌細胞很聰明,

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臟,肝臟裡面長滿了,

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,等你換了一個好肝,

四面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!沒有用的!

作為醫生,紀小龍給自己只打20分。

他說,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,

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,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。

而這三分之一的病,他說他也不可能解決那麼多。

做醫生這麼多年,

他有一種感慨:醫生永遠是無奈的,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。

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。

紀小龍建議,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,

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,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。

小孩、年輕人、中年人、老年人,

各有各的規律,各有各的自然之道。

我想收到最新的有趣新聞,請按讚!